•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甲2号4号楼一层101
  • 010-82872688
  • cfrd@cfrd.org.cn

机构资讯

首页 / 公告详情

机构新闻

乡村医生行在深山田野间 坚守一线当脱贫攻坚战中的健康守护人

      坐落于乌蒙山区倾斜地带的贵州毕节赫章县,层峦葱翠,山路蜿蜒。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在大山深处的村落中时有发生,健康扶贫是赫章县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场重要战役。

      乡村医生们是赫章县健康扶贫路上的不可或缺的生力军,是最贴近村民的、防止村民因病致贫或返贫的第一道健康守门人。

他们行万里路,守护深山田野间的村民健康,到贫困户家中随访时不仅问诊治病,也传递政策送去关心,提高村民对医疗保障扶贫政策知晓率。他们孜孜不倦地耕耘在乡村医疗事业中,在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期间持续散发自己的光和热。

      半夜归家或出诊已是家常便饭

      大山深处,路途曲折,交通不便当乡村医生白天奔波数里路程出诊看病,归家时周边常常已是四处无光;当夜深人静众人深睡之时,乡村医生时常被乡亲叫醒询问病情或是外出治疗患者,归家时往往伴着鸡鸣或是早已升上头顶的太阳。自2000年开始,赫章县对江社区卫生室的朱绪鹏就开始投身村医工作,这一干就是20年。在数十年的执业生涯中,他甚至经常一晚上被叫起来四五次。

      累吗?累。困吗?困。不过,看着一个个病痛的减轻,朱旭鹏内心深处的成就感油然而生。那种成就感战胜了劳累,那种成就感亦击败了困意,激励他一次又一次投身于下一次夜间工作。回想起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,他坦言有苦也有乐。

▲图为朱旭鹏在给村民看病。环球网记者 高蓉杰 摄


      2020年新春伊始,凌晨两点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睡梦中的朱绪鹏。对于这类声音,他习以为常,知道一定又是有村民生病了。没有多余的思考与犹豫,他急忙开灯起床。 湿冷的毛毛细雨下是一张患者家属焦急的面庞,患者家属急切地催促道:“朱医生,我家老妈头晕呕吐,肚子疼得厉害,请你去看看哈。”患者所在的地点,距朱旭鹏两里之外。不顾困意,朱旭鹏迅速整理好可能会用到的药品和器具前往患者所在地。经诊断患者没有危及生命的心脑血管疾病后,他舒了口气,用事先备好的器具给患者进行输液治疗。忙碌半宿,天已微亮,投入到治疗过程中的朱绪鹏困意全无。“当看到病人的眩晕、呕吐的症状得到减轻,当看到病人家属焦虑的表情舒展开的时候,我觉得不睡觉也是值得的。”他回忆称。

      坚守最前线直面传染病风险

      相较于在乡镇医院中工作的医生,穿梭于深山田野中的乡村医生离村民更近责任也更重。作为村民健康的第一道健康守门人,即便遇到传染病或者疫情,他们也要直面高风险坚守最前线。出于对医学的热爱,加之受到身为乡村医生的妻子的影响,赵西山在26岁那年开始了长达20年的乡村医生生涯,至今仍奋战在赫章县妈姑镇乡村医生事业中。

▲图为赵西山在整理出诊设备。环球网记者 高蓉杰 摄


      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,他历经了两次较为严峻的传染病时期,一次是2008年冬天麻疹大爆发时期,一次是2020年新冠疫情时期。在这两段特殊时期,他无一例外都坚守在了最前线。据赵西山回忆,2008年的冬天格外冷。身裹大衣、脚穿水鞋的赵西山引领着当地医院分配的工作人员走村串户,挨家挨户敲门,给村民们接种麻疹疫苗。

      漫天大雪纷飞,村间道路泥泞

      大雪带来的严寒将他冻得瑟瑟发抖,道路上的泥巴沾满鞋子使其脚步变得更为沉重,但想到需要他的村民以及作为乡村医生应有的责任感,他坚持义无反顾地奋力前行着。在他看来,身为医生就一定要坚守岗位,把患者送到相应的医院隔离,阻止麻疹传播。他说:“当我们努力打赢那场战斗的那一刻,心里洒满了阳光。”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,妈姑镇出现了一例新冠肺炎患者。赵西山没有退缩,依旧坚守岗位。他不仅每天对患者所在的村进行消毒工作,同时,逐户排查本村人员,对村民家中是否有外省返黔人员等情况进行登记上报。“当时国家提供了免费的口罩、防护服给乡村医生,在国家的关怀下防控工作开展得很顺利,新冠疫情没有在妈姑镇传播开。新冠疫情期间的种种,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医务人员的价值,我为学医而骄傲,也为生在中国而骄傲。”他感慨道。

      义诊进家暖人心医者仁心获善意

      一座座青翠的山峦赐予了村落天然的生态美景,但也在客观上制约了当地经济。脱贫攻坚时期,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走出深山。与此同时,村落里也多了许多贫困“留守老人”,他们成了乡村医生们的重点关照对象。转眼间,90后乡村医生顾凯在赫章县妈姑镇穿洞村担任乡村医生半年有余了。刚到赫章县妈姑镇穿洞村任职乡村医生时,他完全不了解当地村民的身体状况。为了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,他挨家挨户地了解穿洞村村民的情况并记录。顾凯意识到,有些老人生病了却不想外出看医生,他便为这些老人进行了一轮义诊并赠送所需要的药物。刚毕业不久的顾凯手头不是太宽裕,对于当时的他而言,那些药物也并不便宜。然而,他还是坚持自掏腰包给老人们派发药物。

“那会儿我总共派发了三千多元的药物。”顾凯回忆称。后来的日子里,他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保持密切关注,为了减少老人外出时的危险,他定时前往老人家里看病。遇到那些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敢就医的村民,他就免费为他们看病。渐渐地,穿洞村里主动找顾凯看病的村民越来越多。“在问诊过程中,我发现很多老年人患有风湿、腰椎间盘突出、骨质增生等,于是我用针灸疗法为这些老年人治病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”他介绍道。

▲顾凯准备给村民们针灸、打针、测血压。环球网记者 高蓉杰 摄


      如今,有村民来村卫生室找顾凯进行免费针灸,有时他也会开车接村民到卫生室进行免费针灸。如果治疗结束后天色已晚,为了确保村民安全到家,他会在不忙的时候会送村民回家。善人者,人亦善之,善待村民的顾凯也时常收获村民的善意。有一次,一位村民因病情原因必须乘救护车到赫章县人民医院治疗,可是当时没有空救护车,顾凯便自己开车送村民到赫章县人民医院治疗。村民完成治疗回到家后,送了他一大筐鸡蛋和一大袋土豆。“目前为止,我已经吃了两个月鸡蛋和土豆了,而我还没有吃完。”他在提起那些鸡蛋和土豆的份量时形容道。顾凯既体验了刚担任乡村医生时的陌生感,也感受到了村民甚至孩童如今主动打招呼叫“顾医生”的亲切感,同时欣慰于因自己在这里当村医使得村民们不必奔波到邻村看病。谈及未来,他表示:“今后,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,多向有经验的医生学习,有空的时候多看看书,扩充医疗领域的知识,努力把‘小病不出乡’做成‘小病不出村’。”

      为病人排忧解难想其所想急其所急

      条件艰苦、事务繁杂但收入不高的状况曾使得乡村医生流失严重,年轻人走出大山后鲜有回来当乡村医生的。而现在,有年轻人因为“情怀”又回到了乡村、反哺乡村。生于1991年的乡村医生张先国已经坚持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七年了,在此之前,他在深圳工作。当问及为何回到赫章县当乡村医生时,他说因为他的父亲曾是乡村医生,乡村人的质朴让他觉得应该为深山中的村民们做些事情。

▲图为张先国进行工作记录。环球网记者 高蓉杰 摄


      七年来,张先国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,为病人排忧解难。此前,有低保户因为家庭纠纷喝农药自杀。冰天雪地里,救护车无法开到低保户家中。张先国收到消息后,冒着严寒向患者家中跑去,中途摔倒了无数次,爬起来继续拼尽全力跑。等抵达患者家中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后,张先国才顾上处理自己的伤口。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,危重病人需要送医院进行治疗,不管什么时候,只要病人或患者家属有需求,张先国就开车护送诊疗。他曾遇到车祸中一动不动的伤者,倒在血泊里的伤者生命体征微弱。周围的车穿梭而过,却没有司机愿意用自己的车载鲜血外涌的伤者。眼看救护车也无法立刻抵达,张先国和路人一起将司机抬上了自己的车。伤者没有亲属在身边,张先国就东拼西凑地向朋友借了千余元垫付了相关费用,让伤者尽快接受治疗。因工作需要,张先国从其他村被调往水塘村当乡村医生。水塘村的绝大多数村民是少数民族。因语言不通,张先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村民们沟通十分困难,很多村民不让张先国进家门,甚至被当成村民们的“出气筒”。张先国说,他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通,在给病人看病时,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。他觉得,一个亲切的笑脸、一个鼓励的眼神、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本身就是一味对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