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甲2号4号楼一层101
  • 010-82872688
  • cfrd@cfrd.org.cn

机构资讯

首页 / 机构新闻

机构新闻

舒兰市平安镇双河村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启动 三星捐赠310万元助力农业现代化

       四月的东北大地,春耕正酣。近日,随着22台套崭新的高速插秧机、联合收割机、植保无人机等农机设备在舒兰市平安镇双河村田间轰鸣作业,标志着该村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正式投入运营。这一由中国三星集团通过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捐赠310万元支持的民生工程,不仅破解了传统农业村机械化水平低的难题,更探索出一条“企业助力+村集体运营+农户受益”的乡村振兴新路径。

       

双河村是典型的东北传统农业村,全村耕地面积达6000亩,但长期面临农机设备老旧、机械化率不足30%的困境。“过去靠老旧拖拉机耕地,效率低、成本高,赶上农忙时节,人力紧张得团团转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尤双印坦言,农业机械化滞后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“卡脖子”问题。


2024年,中国三星集团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通过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向双河村定向捐赠310万元,专项用于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。资金到位后,村集体迅速成立舒兰市弘远农机综合服务有限公司,按照“全链条覆盖、智能化升级”的标准,采购了包括东方红拖拉机、高速插秧机、联合收割机、大疆无人机等在内的22台套先进设备。这些设备覆盖耕、种、管、收四大环节,可满足周边10000余亩农田的全程机械化作业需求,一举填补了当地高端农机设备的空白。


   

       “我们算过一笔账,以前租车翻地每亩需要60元,现在用农机服务公司只需30元,还节省一半时间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尤双印介绍,项目通过“政府引导、企业捐赠、村集体运营”的模式,实现了从“零散低效”到“集约高效”的转变,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。


       数据显示,项目运营后,双河村农田机械化率提升至100%,每亩综合生产成本降低约30%,作业效率提高50%以上。“以前收100亩地需要3天,现在联合收割机一天就能搞定,还能直接脱粒装袋。”种地大户张大姐算了算,仅收割环节就能节省近万元开支。更重要的是,机械化服务破解了“谁来种地”的难题——以往农忙时节外出务工的年轻人,如今再也不用担心家里土地没人管,“把地交给合作社,全程机械化操作,省心又省钱。”


       除了服务本村,合作社还将业务拓展至周边3个行政村,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“服务创收”。预计年服务面积可达15000余亩,年营收超30万元,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,更让农机设备从“一次性投入”变成“持续性增收”的引擎。


       

在项目推进过程中,“基金会支持+村集体运营+农户受益”的创新机制成为最大亮点。区别于传统“输血式”帮扶,该项目更注重培育乡村内生动力,帮助村集体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,引入市场化运营思维,让农机服务成为撬动产业振兴的支点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作为捐赠方,中国三星集团始终关注乡村可持续发展。其相关负责人指出:“三星在华发展30余年,始终秉持‘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’理念。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,我们不仅希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,更致力于探索企业社会责任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径。”


       如今的双河村,田间地头机器轰鸣,智慧农业初现雏形。村集体通过合作社实现“自我造血”,每年将部分收益用于设备维护和技术升级,形成“投入—运营—增值—反哺”的良性循环。这种模式不仅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保障,更让农民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前景。“下一步,我们计划拓展农产品加工、电商销售等产业链,让‘双河大米’‘双河玉米’成为品牌,带动更多村民增收。”双河村党支部书记尤双印对未来充满信心。



双河村的蜕变,是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。随着国家“十四五”农业现代化规划的推进,像这样的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正在广袤农村落地生根。它们不仅解决了“农业机械化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,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。


当夕阳余晖洒在田埂上,一排崭新的农机整齐停靠在村头的库房里。这些“铁牛”不仅是生产工具,更是双河村迈向农业现代化的“加速器”。从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到“科技赋能田管家”,双河村的实践证明,只要找准“政府引导、企业参与、农民主体”的结合点,乡村振兴的蓝图就能在实干中变成现实。


随着更多社会力量加入,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,正书写着产业兴旺、生活富裕的新篇章。


内容转载自:中国吉林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