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甲2号4号楼一层101
  • 010-82872688
  • cfrd@cfrd.org.cn

机构资讯

首页 / 机构新闻

机构新闻

关注乡村儿童 为乡村振兴未来加码

文章转载自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


      乡村儿童发展事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,没有乡村儿童的全面发展,就不可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。

      今年以来,儿童发展利好政策频出。10月15日,国家发改委联合22部门发文,明确到2025年,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。此前6月,新修订的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正式施行。9月27日,国务院印发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(2021—2030年)》,对儿童健康、安全、教育等多个方面提出新的要求。

      数据显示,我国0至17周岁人口约有2.98亿人,其中乡村儿童、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尤为值得关注。日前,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《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1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

      作为我国首份聚焦乡村儿童发展的调查研究,《报告》全面回顾了自1980年以来我国儿童政策发展脉络,系统梳理了我国乡村儿童的生存特点和发展困境,深入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儿童事业的创新之处,并展望了未来乡村儿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。

乡村儿童事业成效明显

      《报告》指出,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儿童政策在保护、教育和福利领域均取得重大进展。特别是近十年以来,随着我国将“儿童优先”纳入国家战略,儿童福利与保护制度体系完成了从“兜底保障”向“分类保障”、从“补缺”向“适度普惠”、从“物质保障”向“物质保障+服务保障”的转型升级。与此同时,儿童发展事业的资金持续增长,人员队伍持续扩大。从2012年开始,相关支出规模约50亿元。


      在儿童政策取得进展的同时,乡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得到更多重视。《报告》指出,围绕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、建设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、加强乡村儿童营养改善、建立素质优良的乡村教师队伍等方向,农村留守儿童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。

      “乡村既是关爱儿童的主阵地,也是补强工作、重点加力的所在。”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副司长赵泳表示,对于生活在广大乡村的儿童而言,乡村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场所,也是他们遮风避雨、接受教育、滋养精神的共同家园。

      值得关注的是,2016年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》和《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》,我国乡村儿童保护事业的发展开始进入新阶段,并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特点和变化。

      《报告》指出,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,乡村儿童发展综合水平逐年上升,城乡差距逐年缩小,在福利保障、社会保护、健康卫生和教育发展等方面,乡村儿童所得到的支持力度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。


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

      尽管我国儿童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,但乡村儿童发展领域依然面临挑战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指出,当前乡村儿童发展领域面临着基础性、普惠性、兜底性资源需求快速释放、乡村儿童人才队伍专业化滞后、乡村儿童福利服务水平存在结构性短板、乡村儿童安全保护和心理健康需求更加迫切等突出困境。

      在我国乡村儿童中,8.5%的孩子在过去一年中经常无人照料,40%需要步行30分钟以上才能从家到达村卫生室,47.1%每天课外阅读的平均时间不足0.5个小时,36%目睹过各种形式的家庭暴力,4200万0至3岁婴幼儿中,三分之一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,但入托率仅为 5.5%……《报告》用一组抽样数据展示了当前我国乡村儿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。


      “乡村儿童事业需要大力发展基层儿童工作服务队伍。”王振耀表示,目前以村(居)儿童主任的乡村基层儿童工作队伍面临专业能力不足、人员流动频繁、资金支持有限等问题,其中专业能力提升最为关键。

      据统计,全国拥有66.3万名儿童主任,实现每个村(居)配备一名儿童主任,但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儿童主任在专业能力上存在差异。中国公益研究院调查显示,相较于城市地区,乡村地区的儿童主任队伍学历偏低,普遍为初中和高中,且基本没有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背景。

      如何打通关爱乡村儿童的“最后一公里”?2015年底,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首个儿童福利保障和儿童保护项目——童伴妈妈项目。通过“一个人·一个家·一条纽带”的模式,以“童伴妈妈”为抓手,以“童伴之家”为平台,以县级横向联动机制为保障,建立村级留守、困境儿童监护网络,探索农村留守、困境儿童福利与权益保障的有效途径。

      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表示,为了提高乡村儿童工作队伍的规范化、专业化水平,更大范围辐射覆盖乡村儿童,中国扶贫基金会专门设立了儿童发展部,持续关注乡村地区儿童发展多样化的需求。

      截至目前,“童伴妈妈项目”先后在四川、江西、贵州、云南、湖北、安徽、陕西7省79县919村开展,惠及52.5万余名儿童。

      “从受益地区‘缺什么给什么’的直接援助型模式向发展型项目过渡,不断完善升级项目内容,为乡村地区持续‘造血’。”刘文奎表示,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,乡村儿童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,下一步,儿童服务要实现从保基本到促发展,需要更高质量、精细化的措施。


发挥社会合力

      在乡村儿童发展面临挑战的大背景之下,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回应各类社会问题,已成为帮助乡村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
      《报告》指出,2016年以来,社会组织参与儿童发展公益事业进入全面提升的阶段,从过去单纯的现金资助到服务提供、精神陪伴,帮扶内容的多样性进一步提升,呈现出兼顾个人保障和社会改造等更具宏观视野的特点。

      “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富余,还应包括精神层面的丰富。让乡村儿童在心理、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得到关照和满足,将助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共同富裕。”在王振耀看来,乡村儿童群体是共同富裕的重点,也是薄弱点,应当成为社会各界持续发力的领域。

      近年来,围绕儿童心理关怀、安全教育、课业辅导、疾病救助、亲子沟通、助学助残等具体方向,一批行之有效、有借鉴意义的儿童发展项目纷纷涌现——

      聚焦重大疾病患儿的医疗救助需求,“爱佑童心”累计救助先心病患儿超过63000人;推动乡村儿童营养改善,“免费午餐”项目累计在河南、湖南、贵州等26个全国省(自治区)的1520所学校开餐,惠及人数超38万人;关注贫困地区0-3岁儿童早期发展,“养育未来”计划已建立100多个儿童早期发展活动中心,培养养育师近400名;补充农村教育资源,让每个村庄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,“一公斤盒子”公益创新机构让57万学生从中受益……




      “让更多的儿童受益,这是阿里公益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。”阿里巴巴集团平台公益总监双玺透露,未来3至5年内,阿里巴巴公益将联动优秀慈善组织,共同孵化和打造至少100个公益项目,带动超过1000万商家和10亿消费者参与,推动公益模式创新,助力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。

      乡村儿童发展事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关系到儿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权利,更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的未来。王振耀表示,乡村儿童事业的创新发展,要求社会组织广泛参与,在与政府工作展开更为密切合作的同时,开发中外结合的现代儿童知识体系,通过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示范,推动儿童事业更有力的发展。

      “关心乡村儿童发展,特别是维护好乡村弱势儿童权益和福祉,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要求,也是促进乡村人才振兴,推进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。”国家乡村振兴局社会帮扶司副司长刘胜安表示,下一步,国家乡村振兴局将会同有关部门,搭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大舞台,引导广大社会力量成为国家第三次分配的中坚力量,共同提高乡村儿童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(经济日报记者 康琼艳)


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

编辑:李万祥责编:许跃芝